“院里樹上的柿子紅了,我去摘幾個來。”我踮著腳,盡可能地伸展手臂,指尖終于夠到一個熟透了的柿子,小心翼翼的摘下,將它托在掌心,它通體圓潤、鮮亮、柔軟、飽滿,我迫不及待撕去薄薄的表皮,鮮嫩的果肉便裸露出來,輕輕吮吸一口,清甜的果肉溶入口中,那種甘甜真是沁人心脾!
小時候和奶奶住在一起,土質結構的老房子門前有一棵柿子樹,那時候很少有水果吃,就盼望著柿子成熟的季節趕緊到來。夏末時,樹梢上掛起青色的柿子,像一個個膽怯的孩子,悄悄躲藏在厚實碩圓的綠葉間,怕人們發現它似的;入秋后,柿子慢慢地變黃,它成了一位溫柔的姑娘,褪去夏天的羞澀,向世人展示著秋季特有的成熟之美。眼看著柿子一天天的由小變大、由青轉紅,急切的以為只要柿子紅了就可以直接食用,趕緊爬上樹摘下一個,一口咬下去麻麻的、澀澀的味道充滿整個口腔,到現在都能回味起那種苦澀的味覺。
后來才知道柿子只有經過深秋霜打才算真正成熟,熟透的柿子一個比一個鮮亮,像無數個小紅燈籠裝點著農家小院、地邊坡頭,我和伙伴們拿著一根綁著小竹筐的竹竿,站在樹下摘軟柿子,這真是個技術活,稍不小心柿子就會掉在地上,摔成一灘“稀泥”。無奈之下,爬上樹杈摘一個直接塞進嘴里,甜蜜蜜的,甚是解饞。
我們當地人習慣取“柿”的諧音,為它賦予喜慶祥和的內涵,比如“柿”“柿”如意、四“柿”同堂等,因此,柿子樹也被稱為“吉祥樹”,站在村頭放眼望去,各家門前屋后都栽種著柿子樹用來祈求吉祥。南宋詩人陸游也曾寫下:“墻頭累累柿子黃,人家秋獲爭登場。”的詩句寓意豐收在望。
“旱不死的柿樹,澇不死的柳”這是老人們常說的一句俗語,是指柿子樹對生存條件要求不高,只要在有土壤、有陽光的地方就可以生存,不需要人精心修剪、照顧,隨它自由生長即可。從老一輩人口中得知,舊社會時基本都靠天吃飯,柿子樹生命力極強,根扎得很深,就算在干旱年間也能結很多的果子,于是各家各戶都種上柿子樹,等到柿子成熟后將其做成柿餅就可以充當一家老小的口糧。聽了這些故事,我不由得對柿子樹產生了幾分敬意。村里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:每棵樹上都要留些柿子,讓鳥兒雀兒啄食,幫它們度過寒冬。
如今,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柿子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逐漸被各式各樣的水果取代,街上也很難再見到有人推著架子車走街串巷賣柿子的場景,樹上的柿子在年輕一代眼里更多的是觀賞價值的體現。不過,在去年的熱播劇《長安十二時辰》中,雷佳音飾演的張小敬嗦柿子的鏡頭堪稱經典,也著實讓柿子在網絡上大火了一把,也讓更多的人品嘗到柿子的甘甜。
柿子在我心里是一種情懷,一種對兒時幸福生活的惦念,愿在你我心中,都常懷思鄉之情,猶如柿子累累掛枝頭,指引著我們幸福的生活......